近日,有許多農民和農化服務人員詢問:什么是農業“八字憲法”?對現代農業有何指導意義?下面以土、肥、水為重點談談個人的理解,僅供大家參考。
農業“八字憲法”是黨中央和毛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搞好農作物生產必須執行的的八項措施,也就是“土、肥、水、種、密、保、工、管”。他抓住了作物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和綜合管理的關鍵技術,曾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也難免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今天我們要結合當前的生產實際,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賦予新的內涵。
“土”字主要是指土地和土壤,是作物生產的物質基礎貫徹“土”字,就必需堅持土地用養結合,因地種植,進行合理耕作,不斷培肥和改良土壤,以達到既高產又穩產的目的,實現對土壤資源的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培肥土壤的根本措施是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在此基礎上,合理施用化肥,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還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和作物根系深淺等特點,采取適宜的耕作方法,例如在西部和西北部干旱地區種小麥,為節水保墑,常采用夏收后深耕蓄水、免耕覆蓋等耕作方法。在一般情況下,要將免耕或少耕與適當的定期深耕或深松相結合,有人認為“地耕得越深越好、越勤越好”,那是認識上的誤區。
“肥”字主要是指合理施肥要貫徹“肥”字,就必須了解肥料特點并合理選用肥料,掌握作物施肥原理和施肥技術。要切實有效地推行測土施肥和以此為基礎的配方肥。有些人在安全食品和化肥的關系上有認識誤區,認為化肥是商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根源”。其實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所提供給作物的都是養分,施肥效果都有好壞兩種可能,關鍵在于施用是否合理。如果肥料的施用量、養分配比、施肥期和施肥方法合理,并與其他農業措施密切配合,養分就會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在達到優質高產的同時,很少有多余的養分釋放到環境中,因而對環境的危害也最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化肥就不會降低產品質量和污染環境,否則即便是有機肥也會帶來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
“水”字主要是指合理灌溉、水土保持和高效用水等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灌溉方式有地面灌溉、噴灌、微灌、地下灌溉等多種。高效、節水灌溉的根本途徑是根據作物的需水規律進行合理灌溉。作物在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較少,中期生長旺盛,需水較多。需水的關鍵期多在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階段,例如,水稻、小麥的孕穗至抽穗期;玉米的開花至乳熟期;大豆、花生的開花期;甘薯的莖葉旺長至塊根膨大期;棉花的開花至成鈴期;甜菜的抽薹至終花期等。作物的需水和需肥規律基本吻合,因此要推行水肥一體化的節水節肥技術,此點不僅適于微灌施肥的設施作物,也適用于一切需要灌水和施肥的普通作物。還要注意從灌水與中耕除草等多種農業措施密切配合上進一步提高灌水效率。
“種”字主要是指培育和推廣優良作物品種在選用或引種時要注意選用專家推薦的品種,注意品種的適宜種植區和不同品種的作物的生育期特性和為優良品種提供優化或特殊的栽培條件。
“保”字主要是指植物保護,即對病、蟲害和雜草等的防治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進行綜合治理。要按照國家對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合理選用和安全高效使用農藥。
“工”字主要是指改良工具,發展工藝與農藝相結合的機具,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我國是一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的農業大國,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和生產效率,真正做到“以糧為綱,多種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和多余勞力向其他產業轉化,使廣大農民盡快地富裕起來。
“管”字是指要加強田間綜合管理作物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生產效果的因素復雜而多變,只有綜合管理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為此應該加強科學觀念,認真分析當地的作物、氣候和土壤特點及資金、勞力等各種生產條件,進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作物生產的各個環節并認真落實。對農場、種植大戶等生產規模較大的生產單位,還要制定既切實可行又具有前瞻性的生產管理計劃,并盡可能通過計算機網絡、廣播、報紙等各種媒體,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農業新技術進展,以便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和改進生產技術。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聯系電話:400-618-6876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